云霄在变
走进福建省云霄县七星工业区,放眼望去,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踏入车间,流水线旁到处是忙碌的身影。短短两年间,20多个投资超千万元的工业项目在此落户。七星工业区的诞生与变化,恰是整个云霄县经济浴火重生的折射和缩影。
云霄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放县。然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制售假冒卷烟违法犯罪活动,给这个“鱼米之乡”蒙上了沉重的阴影。更无奈的是,制假组织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争原材料、争劳力、争资金,使原本从事正当生产的国有、民营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云霄工业经济严重萎缩。到2000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仅3%。
据云霄县委书记朱福清介绍,云霄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一方面农渔民延续着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少数人制假富了个人、害了社会。如何摆脱困局?云霄县努力寻找经济健康发展的突破口:对制假,重拳打击;对正当的发展,积极引导。
2001年,云霄县在基本肃清制假现象后,调整思路,确立“工业立县”的发展战略,把全县经济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工业经济上来。县领导深入调研后发现,云霄民间资金雄厚,工业经济能否突破,关键看民资能否激活。为此,该县有的放矢地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发展民营工业、打造工业强县的目标和措施,制定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简化了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了准入门槛,拓展了投资领域。并在泉州、深圳等地设立商会,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和项目挂钩制,在工业发展和项目引进考评上动“线余万元,建设七星、下坂等工业区,统一建设通用厂房,实行“无费区”管理,降低企业成本;设立乡镇创业园,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聚度、单位面积投资度和产出效率。
在此基础上,云霄以创业竞赛为载体、项目开发为抓手、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北接泉州、厦门,南连香港、广东的步伐。从大办工业到办大工业,云霄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县有3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落户,新增产值超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规模工业产值3.97亿元,同比增长77.5%。预计至今年底,该县规模工业产值可望实现翻番。
东州食品冷冻有限公司在云霄如今众多的工业大项目中,是个不很起眼的企业,可它的创办对于当时深陷制假困境的云霄县,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从1996年至2001年的6年间,东州食品公司是诞生在云霄县的头部家民营规模工业企业。2001年投产以来的5年时间,公司产值增加10倍,在被视为不适宜工业发展的云霄演绎了“小鸟变大鹏”的故事。
提起企业的发展历程,董事长黄振山给我们讲了一个“企业开单,书记埋单”的故事:东州公司于2000年6月破土动工,但因工程预算不足,个别股东资金难以到位,工程一度停止,项目几近流产。县委书记朱福清得知后,立即带领土地、电力、金融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在工地上,朱福清请股东代表列出一张企业遇到困难的“清单”,然后把这些困难按各主管部门的权责范围进行“派单”,还指定县委办督察室逐一跟踪督查。两天后,朱福清得到反馈,清单上所列困难全部得到解决。
消息不胫而走,政府对企业全力扶持的举动,令不少观望的企业放下心来,闻风而动。企业动,政府也在动,县委、县政府适时推出以服务提速为主题的“企业主议政”活动,一场创业竞争在云霄县悄然兴起,一只只“小鸟”逐渐成长为“大鹏”。截至目前,该县民营工业企业达367家,去年至今吸引“回归”民资工业项目30多个,投资总额3亿元。
7月,今年入夏以来第三轮热浪袭击云霄。然而,云霄阳下工业区大众兴纺织城工地的建设进度却未曾放慢。这个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的省级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一期工程预计于10月底建成投产,届时将成为云霄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今年以来,云霄县坚持“外资、民资一起上”,把引办大工业项目作为突破点,紧紧围绕培育“纺织服装鞋帽、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链招商,有效地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以纺织服装鞋帽产业集群为例,截至目前,全县已引进30多家中下游企业,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其中已投产26家,另有投资额超5000万美元的新盛无纺布等10多家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在建。这些企业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安置农村富余劳力上万名。
面对日益健康的云霄经济,县委、县政府又在谋划新的蓝图。朱福清介绍说,随着三大产业基本形成,云霄城镇化正在加快,依托七星工业区将建设一个人口达五六万、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镇;随着境内港口和码头建设步伐的加快,云霄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的港口经济也在加速推进。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