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该如何抓住科创板的机遇
4月10日晚,上交所网站显示,山东的华熙生物、广东的方邦电子、上海柏楚电子、江苏的卓易科技和广大特材共计5家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得受理。至此,科创板受理企业总数升至62家(具体参见上交所网站)。
从62家企业的注册地分布来看,主要位于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经济发达省市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内,其中,来自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张江高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武汉“光谷”、杭州天堂软件园等园区的企业数量蕞多,表明高科技产业园区是未来“科创板”企业的主要来源地。
上述62家企业一旦在科创板上市成功,很大概率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大幅增值,其投资人也将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孵化”和“承载”了相关企业的园区能够得到什么呢?除了多一家上市公司外,恐怕大多数园区都很难在股权层面分享收益,只有少数早已布局产业投资业务的园区,才可能分享这一波“科创板红利”。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科技园区在产业投资方面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要么是园区成熟度不足、要么是战略前瞻性不够、要么是体制机制限制
真正能够在股权投资层面有所建树的园区寥寥无几,等到机会上门时往往“措手不及”。
华程天工曾经合作过的广东省一家高科技园区就曾经错失了一家“独角兽”企业,该企业早期估值很低,由于资金链紧张,向园区提出了“免租金,给股权”的方式,结果被园区“无情”拒绝,蕞终该园区错失了“百倍增值”的机会,数年后,该园区高管回忆起来,“扼腕叹息”。
“天时”在于园区往往是为了响应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而创建,园区企业的“基因”和“赛道”都比较好,产生高价值投资标的概率很高;
“地利”在于企业与园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日常的保安、保洁、维修等物业服务外,企业还需要园区提供设施配套、人才招聘、政策对接、产业链协同、融资等深度产业服务,企业对于园区的依存度非常高。
但是,为什么国内大多数园区的产业投资业务发展缓慢呢?华程天工认为,有如下原因:
国内大多数产业园区仍然处于“房地产开发+政策资金扶持”的园区发展1.0阶段,入园企业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高,园区主要精力忙于开发建设和招商,很难有战略前瞻性进行产业投资布局,殊不知,产业投资也是园区招商的一个重要手段呢?等到园区基本成熟,企业业务稳定之后,园区想对优秀企业进行投资往往已经没有机会。
许多国企背景园区都面临项目投资KPI考核,一旦某个项目发生投资失败,很可能会受到问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进行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股权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如果针对每一个投资项目进行考核,就会导致投资决策周期过长、决策程序复杂、甚至出现“不作为”等问题,将错失很多绝佳的投资机会。
园区产业投资是一个复杂性、专业性极高的领域,如果没有极强的资金筹措、项目研判、投后管理、项目退出能力(所谓的“募投管退”),没有提前进行人才储备,没有外部专业投资机构的支撑,园区的产业投资将面临极大风险。
华程天工认为高科技园区将沿着“房地产开发的1.0阶段”“产业服务的2.0阶段”“股权投资的3.0阶段”进行商业模式的演变升级,后发园区如果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要提前进行“股权投资+产业服务+房地产开发”的业务组合,才有可能在早期介入优质入园企业的股权,以低成本分享未来的股权增值,同时,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也更有利于争取优质企业入园。
高科技园区要想做好产业投资,必须要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尤其是国有背景的园区,必须要改变产业投资“单项目考核”的机制,转变为针对产业投资“整体盈利指标”的考核,同时,优化相应的投资决策、激励机制。
根据多个园区的实操案例总结来看,成立“园区产业投资基金”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体制束缚带来的决策慢、怕担责等问题,也利于引入社会资本和外部专业力量。
园区必须要做好产业投资的能力培养,一方面是自身的能力建设,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机构,配置专业人员;
另外一方面是引入外部专业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以产业基金设立为例,可引入专业投资机构作为GP,园区作为LP参与基金管理,通过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快速做大产业投资业务。根据经验,初期借助外部专业机构更利于产业投资业务的发展。
面对科创板带来的巨大“历史机遇”,国内高科技园区应该加速响应,提前布局,争取早期参与更多园区优质企业的股权投资,分享科创板盛宴!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