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和精密张耀华:21岁高中生“制造”深圳创业传奇
8月19日,一场台风雨席卷了整个深圳。深圳市亿和精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亿和”)董事长张耀华依然像十多年一样,准时来到石岩的公司总部办公。
张耀华是深圳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早在1993年,才21岁、高中文凭的他,因与租客的一席话,放弃上大学的计划,趁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东风,拿着炒“老五股”赚的钱与租客合办了一家模具厂。在张耀华33岁时,其公司登陆港交所,现在是深圳制造业头部企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耀华的21岁上大一的儿子正在公司实习。“现在我儿子比他老爸创业时的环境好了很多,机会也更多,我相信他以后会比我干得更出彩。”张耀华说。
张耀华的童年在原宝安县度过。随着蛇口的一声开山炮响,改革开放的窗口打开,在他8岁时,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
不过,当时宝安农村依然贫穷,张耀华也有过没鞋穿的日子。他犹记得,去上小学的路,要花1个半小时,走过一道道泥沙、农田、鱼塘……
到张耀华读完高中后,他自家的农民房开始出租给一些来自港台的商人。这些人为外资企业选址做准备。张耀华与一名来自中国台湾的租户在一次聊天时了解到,租户是一家日企的高级工程师。日本OA(办公自动化设备)企业理光在深圳设厂后,美能达、东芝、佳能等企业也将陆续进入珠三角,会催生一批五金及模具制造企业,如果把握时机给这些企业做配套模具一定很有赚头。
说干就干。张耀华拿出炒“老五股”赚的5万元,再加上家里积蓄,与这名台湾人在南山西丽合资开办了一家模具厂,取名叫亿和。
“我在同龄人中算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一般都是读完书简单找份工作,或者就做一个包租公,修修水管收收租。打麻将、玩台球都是专家。”张耀华回忆其自身的人生选择。
就这样,这对房东与租户一起创业后,在0到1阶段,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看,压力也交迭而来。
亿和经历了近两年的亏损阵痛,才逐渐确定主营业务方向,争取到日企美能达的配套商资格。但美能达给的订单利润极低,而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技术、管理跟踪控制。
张耀华考虑后,还是决定坚持把订单做下去,因为一家小工厂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一级供应商体系是难得的机会。正是因为如此,亿和短时间内完成了管理体系、品质体系的升级锻造,成为更多全球顶尖OA企业的配套商。
“我们很幸运,早期就获得与巨人合作的机会。”多年后,张耀华依然抱有感激之情地回忆这份与外企合作的机会。
“一入实业深似海,埋头苦干走到头”
“我们早期创业环境,远远没有现在好。”张耀华介绍,上世纪90年代,小工厂融资渠道少,只有为客户解决一点实际需求,才能在夹缝里生存下去。到90年代末,亿和才终于从香港获得唯一一笔设备融资(现在叫金融租赁)。
“中小企业没有不动产或者利税,找银行借不到钱,但中小企业主要是拿利润扩大再生产,买设备、买材料、招人员,没有更多资源买不动产或者可抵押资产。”张耀华称。
亿和选择更加专注于高端精密模具技术、激光焊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世界500强办公设备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2002年,亿和在宝安石岩首个自有生产基地落成,公司当年销售额突破一个亿。
“一入实业深似海,埋头苦干走到头。做制造业不是一两天能做成的,一个简单想法要达到目标,不能投机,需要耐得住寂寞。”张耀华笑称,他介绍,“在制造业中不是你想不干就可以不干的。回头一看,已经5年;再回头,10年没了;更长时间后,就发现没有机会和想法做其他的事了。公司有上千上万人时,就需要更为专注专心专业。
制造业是人才、技术和资金三者兼具的密集型行业。随着公司进一步发展,亿和对国际化的先进装备的需求变大,而与之相关的,需要更多资金建设度身定做的园区厂房,资金就成为公司的头部缺口。于是,在2005年,在深圳资本市场还不健全时,亿和选择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以争取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
上市之后,亿和不仅拥有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规范的企业管理和优秀的行业人才,同时顺势而为,沿着制造业发展趋势,将产业园从深圳扩展到苏州、中山、武汉等地,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越南和墨西哥开展投资。
目前,亿和以深圳为总部基地,在全球布局了11个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旗下有30多家子公司,同时,推动工厂自动化、无人化,并增加新的发展引擎,在办公自动化领域之外,拓展出汽车零部件生产和焊接服务业务。
对话:希望下一辈攀登更高制造业“高峰”
南方日报、南方+:近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先后出台,深圳制造业如何利用政策利好与产业趋势,做新的布局与发展?
张耀华:我们看到了过去特区的成绩,也看到未来的重大机遇。深圳制造业要迎合大湾区战略,随着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基建的布局,以后深圳制造业将会往珠三角西岸发展,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在大湾区发展人工智能、5G等产业的政策利好下,推动制造业的加速升级。
南方日报、南方+:深圳制造业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如何发力?
张耀华:深圳未来依然是高质量增长的时期。为了顺应制造业智能升级趋势,深圳应该学习德国的莱茵模式,及时推动打造技术蓝领为主体的职教培养体系,从就学、就业和创业诸多环节,让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深圳制造业的“蓝领红利”。
南方日报、南方+:转眼间,您的儿子也有21岁了,到了您当年创业时的年龄,正在您的公司实习。您对下一辈年轻人的创业、就业有何建议?
张耀华:如果儿子再以自己在1993年开工厂的方式去创业,也不一定成功,因为这一辈年轻人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已经完全不同。
今天国家对创业的重视度要高得多,而且制造业被认为是国家脊梁。这一辈年轻人思考的,应该是继续在前一代人身上向上攀登,依靠创新驱动,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在产业链上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