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改学校、政企合作办学……广东花式“上新”学校
开学季前夕,广州天河区宣布重磅消息:未来3年将开辟1000亩教育用地,谋划一批优质中学,总投资约60亿元。
近日,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下各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手笔投入资金,新建扩建学校,增加优质学位。与以前鼓励民办教育相比,各地增加学位供给成为政府兜底工程,从而撬动基层增加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其中。
2018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68.43亿元,增长10.55%,增幅高于全国增幅2.14个百分点
增学位、优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仅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改革发展理念,更需要政府实打实“真金白银”地投入。广东作为教育大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在教育钱袋子保障上保持强劲的魄力。
蕞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68.43亿元,增长10.55%,增幅高于全国增幅2.14个百分点。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再度名列全国头部位。
连续提升的教育投入,成为广东省教育质量提升的有力保证。当前,随着湾区城市吸引力的持续提升,各地市人口吸引力不断攀升,一场学位攻坚战背后,各地财政纷纷大手笔投入,成为教育发展的支撑保障:
广州实施中小学三年提升计划,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152亿元;深圳近三年基础教育投入1434.8亿元,年均递增29.35%;东莞到2025年将投入约300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小学;佛山实施公办学校提升计划,市级财政奖补资金达5亿元,区、镇(街)预计总投入超过45亿元;珠海去年投入129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均保持在13.3%以上……
“东莞花大钱来办好教育。”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说,去年东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179.36亿元,占所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72%,为蕞大支出。
教育财政投入不断适应着当地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化,保证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充足性。然而,一些地市对教育大手笔持续投入,也存在区域间的公平性问题。在广东发布的“教育账本”中,仍有14个市、县(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不乏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等经济强市的县区。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级政府要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即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江门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资金使用效率逐年提升。”江门市教育局局长张璐分析,但还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投入结构不合理问题,接下来要继续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公办高中生均经费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在即将启用的望江幼儿园礼堂内,佛山市禅城区举办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和配建签约仪式,16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分别签订新建小区幼儿园移交和配建协议,预计可新增近70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
就在一年多前,禅城区非普惠性幼儿园数占比仅约30%。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5080”目标的艰巨任务,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实现‘弯道超车’,在于打好摸底、补贴、宣传三张牌。”禅城区教育局局长曾雄锋笑着说,该区财政补贴资金约360万元,成功推动8所收费在1500—2000元/生/月的幼儿园,同意降费办成普惠性幼儿园。
与以往教育财政量力而行、鼓励民办教育形成有益补充不同,当下各地大手笔投入都是直指“公办学位”这个靶心,进行不同程度探索,优化制度设计,鼓励各级财政参与进来,释放“资金池”的叠加效应。
东莞在这一轮教育扩容提质行动中,通过财政兜底计划投资300亿元,还设立10亿元资金池,对各镇街在2023年前建成且通过项目验收的公办中小学,按“先到先得”的原则予以奖励,并积极探索通过盘活租赁物业的方式创新办学模式。
今年迎来办学一周年的东莞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就是由当地村集体所有的厂房改造而成。“在短时间内成功地将厂房改建为高标准学校,既破解了教育用地的紧张局面,又盘活了村集体闲置物业,率先探索出了一条公办学校建设的崭新路径。”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要让教育投入饱和,更要让投进去的真金白银真正见到成效。教育观察人士指出,在教育投入保持充足性的基础上,如何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升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尤为关键。
公办学位攻坚背后的“钱袋子”支撑体系,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来兜底,还有赖于社会资本的参与和支持,从而形成一个蓄水池,不断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办学位的想象空间。
东莞梅沙小学就是东莞市头部所政府所有、委托社会机构管理的创新型公办学校。学校由万科建设和承办,探索了政企合作办学的新路径,满足了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又减轻了政府的办学压力。
既有公办学校的经费稳定、师资稳定、生源稳定,又有民办学校用人灵活、经费灵活、机制灵活的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也是一条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增加学位供应的路径。
江门市江海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采用“交钥匙”的建校模式,在短时间内实现义务教育增量提质。其中区属公办学校江门一中附属小学、江海区景贤初中均由社会资本投资,建成后交由区政府统筹,分别与江门一中、景贤中学合作办学。
“惠城区积极发动和鼓励爱心企业、热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办学,促成不少‘交钥匙’工程,第十一小学(南校区)等9所学校均是爱心企业捐建。”惠州市惠城区教育局局长林初明说。
今年3月29日,天河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天河区财政拨款2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该基金会汇聚社会力量,发挥社会资源助力教育发展的作用,成立之初便召开企业家代表吹风会,发动社会捐赠,补充基金总量,相关企业意向捐赠资金达1000万元。
无独有偶,目前正在施工建设的东莞中学初中校区,计划投资3.5亿元将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东莞农商银行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后,头部笔2亿元就捐给了东莞中学,这笔钱通过东莞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承接,剩下的1.5亿元由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募捐完成。
“未来可以进一步畅通教育募捐、捐赠渠道,为一些有教育情怀、愿意为东莞教育作出贡献的企业家及企业提供平台,在缓解财政压力的同时又能实现高标准建设学校。”东莞中学校长黄灿明说。
教育优先发展,就是要优先投入教育。近年来,佛山在财政资金的基础上,注重用足用好财政杠杆,全力保障学位供给。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分别完成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3所、幼儿园94所,分别新增学位12.7万个、3.74万个,满足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入园需求。
2019年9月至今,禅城区教育局与相关幼儿园的举办者逐一沟通,详细说明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的相关政策,重点强调禅城区根据幼儿园降费幅度给予适当补助的重要举措。为此,禅城区普惠性幼儿园数占比在一年内增长8%,在园人数占比增长7%,普惠性学位增加近6000个。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佛山教育发展情况并不平衡。各区意识到,解决好学前教育问题,其中的核心就是要敢于投入——
禅城区重视学前教育发展,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去年仅区级财政投入资金9000万元左右,约为6年前的3倍,较上一年度约增长52.68%;
南海区里水镇普惠性幼儿园占比逐年递增,与其加大对公办园的投入,保证普惠性幼儿园奖补及时足额发放密不可分。过去三年,里水共计投入4182万元重点建设三所公办园,投入5100万元用于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顺德区把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设置150万元用于提升全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还引入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等社会资源投入对普惠性幼儿园实行资助,以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佛山用足用好财政杠杆,提前谋划增加基础教育资源,健全学位增长机制,在预警、规划、建设、优化等环节狠下功夫,学位供给总体充足。
在学前教育方面,佛山充分利用财政投入引导激励普惠园发展,为普惠园提供财政保障。实施学前教育补贴制度,对具有佛山户籍并在佛山幼儿园就读的在园幼儿每生每年补贴300-680元,惠及全市17.36万名户籍在园幼儿。
同时,对普惠性幼儿园创新分类发展,按星级类别实行收费限价和经费扶持,建立差别化的星级普惠幼儿园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并将普惠园生均拨款标准提高到按照星级认定每生每年1000-2500元,2019年全市就生均经费拨款总金额达3.6亿元。
在义务教育阶段,为有效推动项目建设,佛山市同样出台专门资金管理办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对新改(扩)建公办学校,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200元标准,预计整个提升计划市级财政奖补资金达5亿元,发挥良好的资金杠杆效应,各区、镇(街)预计总投入超过45亿元。
“我们设立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项目市级补助经费,支持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分别给予每班5万至20万元,或一次性200万元的经费补助。设立两年来,累计补助项目达50个,补助经费达6455万元。在此影响下,部分区也额外设立了区级建设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佛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9月1日一早,约240名孩子走进珠海市首都师范大学横琴伯牙小学大门,领色卡纸、脱鞋袜,在色卡纸上踩上一个小脚印。
这所由横琴新区管委会与“双一流”建设高校首都师范大学合办的学校可为周边提供720个学位,能满足近期横琴高素质人才对优质学位的需求。
首都师范大学横琴伯牙小学是珠海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珠海加大教育投入,想方设法办优质校,满足家长们“孩子有学上,更要上好学”的需求。
当前,珠海发展步入快车道,每年吸引大量优质人才入驻珠海。仅2019年一年,珠海新增常住人口13.26万人,创下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的蕞高值。
人才来了,子女上学是刚需,尤其是对低学龄段学位的需求。以珠海主城区香洲区学前教育为例,2016年该区8所公办幼儿园招生1145人,吸引4915名幼儿报名,平均录取比达4.3:1,相当于每43名报名成功的孩子中,只有10名孩子能入读公办园,足见学位之紧张。
对此,珠海市区联动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每一名适龄孩子有学上。2016年珠海教育投入74.11亿元,2019年提升至129亿元,短短4年时间教育投入增加54.89亿元。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保持在13.3%以上。
今年秋季,香洲区23所公办园提供学位4773个,吸引15483名幼儿报名,报名幼儿净增超万人,但录取比已降至3.24:1。到2022年,该区预计公办园超过50所,公办园在园幼儿数超2万人,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超50%。
珠海公办学位供给不仅普惠,更追求优质。除用好珠海一中、文园中学和容闳学校等本土优质教育资源外,珠海还紧抓国内知名高校加快布局基础教育领域的机遇,4年内引入中大、北师大、华中师大、首都师大和省实等省内外优质校合作办学,新增合作中小学(幼儿园)10所。“力争建一所优一所,努力实现新校开门就是好学校。”珠海市教育局局长林日团说。
珠海市斗门区容闳学校376名学生佩戴容闳学校绶带,穿过彩虹门步入校文体中心参加开学礼,这是该校第二年办学。作为珠海优质民办教育的代表,珠海容闳学校抢先布局,在斗门投资建成这所新学校,以此服务该校在珠海西部地区的生源。
截至目前,珠海共有民办普通中小学37所,且每年按1-2所的速度递增,极大满足了部分市民追求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今年6月,香洲区浙商幼儿园奠基。名字中虽带“浙商”二字,但这是一所按照省一级幼儿园标准建设的公办园。这所公办园将由珠海市浙商联盟发展有限公司出资约4500万元建设,力争于2021年6月建成并无偿移交给香洲区政府管理使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能为珠海学前教育建设献一份力。”出资方总顾问陈利浩说。
香洲区开社会资本全资捐建公办校的先河始于2018年。当年,珠海潮联会捐资近亿元建设潮联学校,并于2019年8月建成无偿移交给香洲区政府,为小学学位紧缺的新香洲片区提供了1200个公办学位。这一捐资助学行为在珠海教育界和商界被传为佳话。香洲区则为这所新学校配置了优质的师资团队,派出特级教师、省级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余志君担任潮联学校首任校长。
南方日报记者 王慧 吴少敏 马立敏 钟哲 王雅铄 谢志清 黄烨倩 阎锋 冉小平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