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21—2023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头部轮产业园基本实现“一县一园一平台”基础上,打造产业园2.0版,以调结构、扩规模、抓龙头、创品牌、全链条、增效益为主攻方向,推动种养循环及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质量效益。2021—2023年建设省级产业园100个左右,实现优势产业、农业县(市、区)、主要特色品种省级产业园全覆盖,争创一批国家级产业园,打造一批全产业链、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区(带)。
建设一批跨县集群产业园。围绕粮食、生猪、家禽、岭南水果、蔬菜、南药、茶叶、花卉、油茶、水产、橡胶、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优势产业带,立足大区域、引进大企业、依靠大科技、做强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实现优势产业跨县集群省级产业园全覆盖。
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实现农业县(市、区)、主要特色品种全覆盖,支撑县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一批功能性产业园。围绕服务主导产业,按照“核心技术+产业融合+场景实践+示范推广”要求,探索建设现代种业、加工服务、设施装备、数字农业、品牌培育等功能性产业园,提升主导产业整体效益。
支持建设成效好的现有省级产业园扩容提质增效。
跨县集群产业园、特色产业园主导产业中的二三产业产值占其综合产值①60%以上,实施主体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农民15%以上或年增速高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跨县集群产业园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基本形成优势产业带,种植业、养殖业类主导产业综合产值分别达到20亿元、40亿元以上②,冷链物流类主导产业综合产值增长10%以上;特色产业园主导产业集中度高、精深度高和聚集度高,种植业、养殖业类主导产业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0亿元、20亿元以上。
功能性产业园突出产业链关键环节,聚焦提供高效服务,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支点,建立公共服务统一平台,人才、科技、机构等要素资源集聚度高,形成产业联合体,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率高,产业融合度深,服务水平高,产业整体效益好。
一是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引领。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一批高标准规模化原料生产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
二是突出现代技术与设施装备集成。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融合,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每个产业园至少对接一个专家服务团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和装备,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三是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积极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推进加工产能集聚发展。挖掘农业生态价值、旅游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延伸产业链,构建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旅游、品牌、科技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让农民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中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四是突出农业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通过土地互换整治、租赁、入股、托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承包地流转率。鼓励引导大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供销社等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鼓励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大学毕业生返乡进入产业园创业创新,搭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农业产业“双创”孵化区。
五是突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坚持质量兴农,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六是突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对各类产业要素的配置需求,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与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推进产城融合,率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