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苏探索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一)广东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基本模式
广东的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主要有两类模式:
一是全省统一规划的产业转移园区。广东在前些年已开始启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特别是 2008 年以来 为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决定 并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 布局总体规划》和《关于抓好产业转移园建设加快产业转移步伐的意见》,以推动珠三角“腾笼换鸟”和欠发达地区“筑巢引凤”。其做法是, 珠三角地区蕞发达的六个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作为产业转出地,粤东西北地区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相互结对, 按照明确的梯度序列、转移轨迹、空间形态等规划要求,建设产业转移园区。同时,要求产业转出地的每个地级市在 2009-2013 年期 间每年安排 1 亿元财政资金用于产业转移园建设,合作共建双方政府要定期协商、每年联合开展一次招商引资活动,产业转出地政府还 要派员到产业转移园区所在地政府任职或挂职,与所在地政府分管领导共同抓好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广东全省已规划建设了 35 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区。
二是双方政府自愿结合的产业转移园区。2010 年 12 月 16 日,佛山顺德区与清远英德市签订共建产业新城的合作协议,由英德市在 原来的英红工业园中划出 36 平方公里土地,与顺德合作开发,以“政府推动、优势互补、市场运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对土地、管 理、收益等合作机制大胆创新,建设广东顺德(英德)产业园。园区管理由顺德主导,在 50 人组成的管委会中顺德占 32 人,英德 18 人,管委会主任由顺德干部担任,并由顺德组建投资公司进行开发,英德在园区建设上起辅助配合作用,园区的税收、工业产值、GDP 实行五五分成,合作期 25 年,期满后园区的管理和产出移交给英德。这种模式是比较典型的“飞地经济”。目前双方政府积极性高涨,广 东顺德(英德)产业新城正在加快建设之中。
(二)江苏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基本模式
江苏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模式较多,主要包括:
一是全省统一部署的南北挂钩合作共建产业园区。2005 年,江苏省委出台《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产业转 移战略,顺应国际资本和制造业全球转移、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积极吸引境内外、省内外发达地区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管 理等集聚苏北,与苏北地区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结合,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南北挂钩共建产业园区,基本做法 是: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相互结对,由苏北地区在本地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区中园,苏南、苏北分工协 作,由苏南地区的开发区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苏北地区负责拆迁安置、基础设施配套、社会管理等工作。 区中园建设遵循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集约开发、可持续发展五条原则。在领导管理体制上,通常有三个层级,即南北双方 政府联席会议、园区管委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
二是自愿结合、政府鼓励的合作共建产业园。园区通常由合作双方成立的合资股份公司管理,收益按照双方股本比例分成。如南通 的苏通科技产业园,其开发公司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占 51%)控股,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限公司(占 39%)和江 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占 10%)参股。锡通科技产业园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无锡方(占 51%)和南通通州方(占 49%)以国有投资公
司为主体合资成立,由无锡市政府和南通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各自成立锡通产业园建设协调小组,两市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 度,定期研究、协调推进锡通产业园的共建工作。
三是跨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上海和江苏两地的地(市)、区政府按照资源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设立共建园区,为企业转移打 造平台。如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由南通市海安县与上海杨浦区政府合作共建,园区规划面积 5 平方公里,一期规划 2 平方公里,两 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园区管委会,双方派员,统一负责园区的建设管理。杨浦区负责引导区内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成长 性好的外迁企业落户园区,海安经济开发区则做好企业对接、园区建设、项目服务等工作。上海外高桥(600648,股吧)集团(启东)产业 园有限公司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占 60%)和南通市的启东滨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占 40%)按比例出资组建。值 得一提的是,在江苏盐城的大丰市有一个农场,多年来一直属于上海“飞地”,占地 307 平方公里,目前以上海为主导,与盐城合作,正 在规划建设产业园区。
四是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上海复旦大学控股的大陆头部家高校上市公司复旦复华(600624,股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南 通市的海门开发区建立上海复华高新技术园。复华公司发挥其雄厚的资金支撑和强大的实力保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科 技、生物工程等产业的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协助引进与产业定位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和研究中心。
五是企业与地方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通常是企业在既有开发区内设立“区中园”,由企业和开发区共同开发管理。如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与江苏南通的海门市政府签订《宝钢海门合作开发协议》,合作开发海宝金属工业园,重点发展钢材延伸加工、钢材加工配送服务和现 代物流基地等相关项目。根据协议双方组建联合工作组,负责园区的项目开发。宝钢依照工业园的战略定位,编制《工业园的土地开发 综合策划方案》,海门市负责具体项目的审批手续和相关配套。
总的看,两省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实践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共建产业园区都具有“飞地经济”的性质:即一地政府在不属于自己 行政管辖的区域获得一片土地,与所在地政府通过规划、建设、管理、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建设产业园区,实现互利共赢。
©2022Baidu由百度智能云提供计算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