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仓库囤积上亿洋垃圾 旧衣待翻新处理再销售
拿到货以后,店老板首先做的是分门别类。接着,他们用板刷和去污剂把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刷掉,然后进行补纽扣、换商标等工序。一般的服装经过以上翻新流程,即可销售。
广东陆丰碣石是一个拥有33万人口的海边大镇。大海给碣石人带来了生猛鲜活的海鲜,也给碣石人带来了透着霉味的服装。据说有1万个碣石家庭靠贩卖外国人淘汰的旧服装发家致富,他们把这些衣服卖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已有10多年。
碣石“洋垃圾”服装的“大本营”——获洲水产品交易市场一旁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高大的工棚,几盏大灯照亮了整片旷野,运到碣石镇的“洋垃圾”服装便在这里卸货。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碣石镇的各个“旧服装市场”都显得诡异。在这里,店主们不主动招呼路人进店,并随时用警觉的眼神打量外地人。
胡明说:“碣石人做这个已有10多年,有两个本地人是蕞大的批发商,从香港拿货后倒卖给镇上的老百姓。‘洋垃圾’服装中不乏世界顶级名牌的正装,一般按件数卖;档次低的,就称斤两卖。1998年全国打击走私专项行动之后,碣石的‘洋垃圾’服装已经少了很多,但今年7月份以后,又满大街都是。我不知道店铺的确切数量,估计有1万家左右。”
对于洋垃圾,中国人并不陌生。从上世纪80年代沿街叫卖的旧衣服,到近年个别沿海村镇大力发展进口废旧电脑拆解行业,在从境外获得再生资源性废物的同时,中国也一直面临着发达国家向境内转运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压力。
发展中国家何以要为这不可承受之“毒”来埋单?数据显示,西方的安全法规抬高了处理电子垃圾的成本,而将其出口则要便宜10倍。甚至有发达国家打着“扶贫捐赠”的旗号,向非洲运输二手电脑,结果至少有1/4根本无法使用,蕞终只能被填埋。这使得发展中国家要额外背负着与发达国家不成比例的电子产品的有害废料。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不法分子在鼓捣这种“洋垃圾”服装生意,稍作加工后卖给崇尚洋品牌的消费者。这些“洋垃圾”服装,大多是从外国医院、垃圾场收集来的,不法分子以回收处理垃圾为名,通过外国垃圾出口渠道获得后进入中国销售。
通读相关新闻,可以发现,“洋垃圾”服装翻新贩卖在碣石镇“发展壮大”,一是与成本低、获利高,不法商贩受暴利驱使,无视消费者健康有关;二是与少数消费者盲目崇洋、贪小便宜,为其提供“温床”有关;三是与当地政府片面追求政绩,搞地方保护,有意“网开一面”有关;四是与法律法规存在真空,对明知故犯从事“洋垃圾”生意的企业及商人惩处乏力有关。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