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35年综合立体交通网总规模约20万公里
日前,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广州将编织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至2035年,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总规模约2.0万公里,其中轨道约2300公里、道路约1.5万公里、航道约1500公里、油气管道约840公里,全市民用运输机场1个,主要港区7个。
《规划》指出,要优化广州港功能布局。进一步强化以南沙港区为核心,新沙港区和黄埔新港作业区为重要功能区的“一核两重”港口货物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南沙港区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适应运输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巩固南沙作业区集装箱运输核心功能;通过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新沙港区、黄埔新港作业区专业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构建以南沙港区芦湾作业区、黄埔港区、内港港区为主的水上休闲与客运布局。进一步加快番禺港区、五和港区、新塘港区等内河港功能优化,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到2035年,广州港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3600万标准箱。充分预留港口用地用海空间。
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建设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实施南沙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推进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广州番禺龙沙码头二期工程等规划建设,预留南沙港区六期工程。
提升航道和锚地适应能力。提升出海航道能级,推动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广州港出海航道(北段)(7万吨)等工程,配合完善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远期结合港口航运需求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主要航道等级。强化跨江通道规划建设与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衔接协调,确保航道的线性连通。强化锚地适应水平,实施桂山锚地扩建工程,加强锚地资源保护,保障和促进港口锚地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集疏运体系。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通多式联运全程环节。发展铁水联运,促进南沙港站与南沙港区集装箱码头、粮食及通用码头等一体化衔接,推进南沙港区国际海铁联运码头工程,打造海铁联运的平台基地,推进港铁协同管理。重点开通粤桂、粤湘赣、粤黔滇川渝铁水联运通道,拓展“无水港”口岸功能。推进南沙港区江海联运驳船泊位建设,提升南沙港区江海联运水平,加快建设珠江、西江内河集装箱和以北部湾等为重点的沿海集装箱驳船运输网络。优化疏港道路网络,加快建设南沙港区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争取南沙港快速路对集卡车辆优惠收费,统筹规划进港货运车辆停放区域。
增强现代航运服务功能。提升广州航运服务业发展能级,补齐航运服务业短板,完善航运服务体系。全面推进船舶管理、船舶代理等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拖轮业务、外轮理货持续增长,提升基础航运服务发展能级;提升航运交易、船运资讯、航运教育、培训与咨询等影响力;实现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和船舶保税油供应等突破发展。
共建协同高效的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推动与区域港口协同发展,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突出广州港在珠三角地区的引领地位,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原则,深化广州港与深圳港、珠海港等周边港口合作,推进珠江西岸港口资源整合,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共享国际航运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