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撂荒耕地披绿装!梅江区积极探索复耕复种新路子推动乡村振兴

admin8个月前 (09-27)广东产业信息8

  清明过后,禾苗生长越发迅速,驱车行驶在梅江区乡间,昔日撂荒的田野被绿油油的禾苗填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盘活撂荒的土地,就等于拥有了一笔财富。”梅州市富良美米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丘志锋正仔细查看着禾苗的生长情况,心中期待着收获。

  撂荒地变良田,老百姓心里甜。今年以来,梅江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粮食安全”这一工作主题,把撂荒地治理作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举措,政企合力、挂图作战,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着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截至目前,梅江区已完成春季粮食生产任务30486.8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21221.3亩、春大豆2029.3亩,超额完成2022年粮食生产任务;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861.78亩。

  接下来,梅江区将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户一策”“一地一策”分类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并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切实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民种粮效益。

  站在西阳镇新联村的田埂上,气温适宜,微风不时吹来,让人倍感惬意。“这是下地干活的好时候,阳光不燥,温度不高。”新联村村民蓝炳光是个种水稻的好手,他趁着好天气下田里为禾苗除草。

  盘活了土地资源,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图为新联村村民在除草。 通讯员 钟戈 供图

  曾经他一个人就能负责近5亩稻田的种植和收割。“这几亩田种出的水稻,就是家庭一年的米饭。”蓝炳光说。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蓝炳光的孩子不再以务农为生,选择在镇上打工,收入稳定。

  同村的陈金霞也有着相同的经历。“我的女儿在广东梅州经开区的一家电子厂上班,一个月到手3000元左右,不时还发一些福利。”陈金霞说,种田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干旱、洪水、野猪啃食等都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记得一次,秋季,野猪把我们家的水稻踩踏了一半,我们连补救的办法都没有。”

  村里无年轻劳力,老人无力耕种,导致田地撂荒,这是梅江区存在的普遍现象。每年全区劳务输出量大,“谁来种田”已是现实问题。“据调查,村内多数年轻人选择到珠三角、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畲江工业园等地务工。”西阳镇副镇长饶国焱说。

  其中,种田收益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是年轻人放弃种田的主要原因之一。梅江区耕地多数位于山区,由于地块小,田地零星分布,适宜机械化、规模化耕作的连片田地较少,无法规模化发展,导致不少田地撂荒。

  新联村党总支部书记丘建青向记者解释:“撂荒地复垦包括土地平整、地力恢复、基础设施修复等流程,通常情况下,一亩撂荒5年左右的耕地,复耕成本突破千元是常态。”成本上涨,农产品价格却较为稳定,往往需要规模化发展才能实现正收益。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根本。作为广东粮食主要产区的成员之一,抓好粮食生产、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梅江区责无旁贷。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是提高种粮效益,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解决撂荒地难以复耕复种的有效途径。从土地经营权流转着手,为实现撂荒地复耕复种,梅江区长沙镇澄滩村率先找到了突破口。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说明,农业大有可为。”梅州市强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兴东说。在村党支部的协助下,他与刘万强、刘宝青等几名村民一同成立了梅州市强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经销商”的模式进行生产,以优质稻谷为主打产品,当地土特产和适应城郊需求的优质农产品为辅,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助力澄滩村乡村振兴。

  “我们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并负责农户收成之后的销售,让村民安心种植。”叶兴东告诉记者,此外,合作社多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项目,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劳动技能,实现科学种养,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们已集约了200多亩的田地,并与50多户村民签订了收购协议。”叶兴东介绍,合作社成立时间刚刚超过半年,稻谷就迎来了丰收。“去年,我们产量就已达到了25万斤,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与深圳市一家企业建立了合作,丝苗米全部售出。”

  上午9时,西阳镇新联村内传来阵阵机器声,现代化农业机械在田野上来回作业,一株株禾苗在机器的“指挥”下,有序地扎入田中。昔日的荒田,不到一天时间便种满了禾苗。“今年,我们一共种了200亩水稻,且都是用播种机器来进行操作。”梅州市富良美米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丘志锋说。

  据了解,新联村因土地零碎、村民耕种收益低等原因造成耕地点状碎片化撂荒,出现“有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的情况。丘志锋对被撂荒的地感到十分惋惜,他冒出了一个想法:既然荒地无人耕种,为什么自己不尝试承包下来,进行耕种呢?

  丘志锋是新联村人,曾在东莞开办工厂,七八年前他从东莞回到家乡探索发展有机农业。“梅州的稻米远近闻名,且新联村大多数的人都种水稻,所以我决定在荒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并打造‘有机大米’。”丘志锋说。

  实现规模化种植,首要任务便是流转、集约大规模的土地。要打破户与户的界限,冲破村与村的壁垒,蕞大可能实现撂荒土地大面积的流转使用,变分散为集中,为复耕复种提供条件。

  真正让土地转起来,却并不容易。“农民都把土地当成‘命根子’,许多村民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愿意租给企业。”丘建青说。土地流转受阻的症结在于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

  谁来帮忙转?基层党组织率先站了出来。“我们成立撂荒机动队,帮助企业流转土地、平整土地等,让企业能够安心种植,将荒地全面‘盘活’。”饶国焱说。机动队成立后,队员们与丘志锋走家入户,帮助丘志锋和村民签订租赁协议。“现在自家有两亩多土地被承包,农忙时还有零工可以做,收入也挺不错的,一天能有150元的收入。”陈金霞笑着说。

  “目前,我们已经为该企业流转了近百亩土地。”饶国焱说,“工作队要发挥服务功能,为企业增加效益提供更多好环境,这样才能确保撂荒地持续产生收益,避免耕地撂荒情况反弹。”

  梅江区通过“农企结合”,引导种粮企业、种粮大户积极流转土地,主动参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争当粮食生产标兵。运用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形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今年,梅江区计划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485.87亩,截至4月6日,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67.8亩,其中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14.4亩。

  沿着崎岖的山路,驱车来到城北镇上村村的一处山谷内,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已种满了玉米。“如果有航拍,山下往山上飞,可以看到山的颜色由黄转绿,颜色渐变,非常美丽。”城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上村村余广庆说。

  若不是交通、用水不便,这一块藏于山谷间的耕地也不至于撂荒长达30年。尽管现在道路已打通,但村民的耕种意愿却不强烈。据了解,耕地撂荒越久,地力就越差。通常情况下,撂荒超过5年的耕地,复垦后至少要经过两年精耕细作才能进入稳定收益期。

  “村民不愿意复耕,一方面是种植粮食利润低,另一方面则是难销售。”余广庆告诉记者,农产品的价格将跟随市场的变动而变动,若当年某种作物价格低下,村民无法收回成本,来年也就产生了放弃耕种的念头。

  集广州之力,解梅江之忧。“村民不种地,那就交给村委会来种。”在城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推动下,上村村采取股份合作形式融资,整合土地资源、在撂荒地上集约土地,开辟出一块玉米种植基地,面积达80亩。

  为了解决粮食的销售问题,工作队利用资源优势,借助消费帮扶的力量,让土地有了新收益。“我们联系了暨南大学,待玉米成熟后,将由暨南大学统一采购。”余广庆说,如此一来,销量问题便解决了。

  但余广庆并未停下拓展销路的脚步。“我想让撂荒地,一地生多金。”他告诉记者,希望能将玉米基地打造成集研学、采摘、亲子互动于一体的休闲农场。“这样一来,既保证粮食安全,村民们也能通过兴办饭店、农家乐等方式,实现双重收益。”

  一块土地,多重收益。在推进撂荒复耕的过程中,梅江区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同时,鼓励当地村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研学等第三产业,带旺乡村人气,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撂荒地得到有效盘活,不仅扎紧了粮袋子,让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工作还在继续进行,未来,梅江区将上演更多“一地生多金”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完成早稻播种面积以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确保今年底前全面完成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硬任务。”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村子美、产业兴、游客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扎上村、干光村、玉水村等梅江区村落,坑洼小路、漏水瓦房、撂荒土地等破败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敞两车道、小桥流水人家、果园蔬菜基地等新业态旅游标配,吸引了游客“下乡”旅游。

  “体验完采摘,准备带孩子到村子里的爱丽丝庄园转转,中午到尚上升石斛基地品尝地道农家菜,下午打卡‘网红’玉水村。”在城北镇四季水果基地,前来体验亲子采摘的市民李先海将一日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告诉记者,随着121乡道建设的推进,交通越来越方便,适合周末出行。

  “当时我和老公散步到这,看到这些撂荒地很心疼,两人就琢磨着种点果树,没想到乡村振兴的带动,不仅美了村庄,路也好走了,前来体验水果采摘的游客增加了一倍。”城北镇四季水果基地负责人龙娴说,基地种植了300多亩四季瓜果,高峰期每天要卖出近千斤水果,同时带动了附近村民到果园就业,协助果树管理工作。

  与龙娴一样受益于乡村振兴的村民在梅江区并不少。城北镇党委副书记温惠婷告诉记者,该镇重点发展206国道沿线村庄的农旅产业项目,通过产业带动,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增加旅游收入的目标。

  “通过农旅结合、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兰花、樱花、石斛、百香果等集花果种植与观赏为一体的农旅产业经济带,有效带动群众3100户,解决就业7215人,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温惠婷说。

  梅江区人口多、耕地资源有限,因此更要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近年来,梅江区不少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年轻人选择进城安家,导致部分田地撂荒。此外,部分土地投入资金多,产出效益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弃耕情况时有发生。

  要盘活利用好撂荒地,首先要有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提高土地产出收益;其次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强撂荒耕地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地力培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农民予以倾斜扶持,让农民复耕撂荒地有钱赚、有盼头。

  只有让耕地资源成为“香饽饽”,才能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使撂荒地现象一去不复返。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2022年6月17日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底价竞得佛山市1宗工业用地以50万元亩成交

2022年6月17日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底价竞得佛山市1宗工业用地以50万元亩成交

  中指云网讯:2022年6月17日,广东省佛山市成交1宗工业用地,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底价2153.00万元竞得TD2022(NH)WG0021地块,楼面价250元/㎡。   中指云网讯:编号为TD2022(NH)WG0021地块,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利众路3号地块,工业用地,出让年限 50年,出让总用地面积为28705.22㎡,建设用地面积28705.22...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

  小题2:近年来,出现有珠三角向广东边远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珠三角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地价高,使生产成本上升,而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地价低,使生产成本较低。故选A项。   小题3:在广东边远地区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利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并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效益。   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叙述,正...

一周要闻|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力争打造20个以上千亿工业园区

一周要闻|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力争打造20个以上千亿工业园区

  审议通过《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1、截至2020年7月6日,顺德村改已累计拆除整理土地超过43000亩,腾出了大湾区少有的连片产业空间。   2、容桂穗香130亩地块出让,将建设穗香芯片制造产业园,打造高端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基地。   大鹏新区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启动仪式举行,涵盖...

万洋39亿拿地22宗联东盐城、贵阳、金华三市拿地233亩——12月国内工业用地拿地中标汇总

万洋39亿拿地22宗联东盐城、贵阳、金华三市拿地233亩——12月国内工业用地拿地中标汇总

  1.12月全国工业用地市场动态:成交规模创年内新高,产业企业拿地占比减少,政府平台公司拿地占比涨幅明显   从拿地情况来看,12月全国共出让工业用地4824宗。其中,产业企业占比蕞高,达到70.25%,拿地面积共212116.21亩,占总拿地面积的63.50%,产业地产商和政府平台公司分别占1.18%和23.05%,拿地面积分别为4027.71亩和100232.2...

中国工业地产行业“十四五”规划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8年

中国工业地产行业“十四五”规划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8年

  第1章:中国工业用地状况与价格走势分析 24   1.1 工业地产行业报告范围界定 24   1.2 国内土地政策环境分析 27   1.3 国内建设用地环境分析 38   1.3.1 国内批准建设用地规模 38   1.3.2 国内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39   1.3.3 国...

佛山南海探路“地治改革”破解土地碎片化之困

佛山南海探路“地治改革”破解土地碎片化之困

  昔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村级工业园成了制约城乡发展的瓶颈,改革迫在眉睫   10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612个村级工业园,而面积在100亩以下的工业园占比高达43%,年创税收只占全区年税收9%……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珠三角众多县域一样,土地资源碎片化、无地可用...

全覆盖、全方位、全数字――广州市完成产业园用地情况总调查暨2021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全面评价工作

全覆盖、全方位、全数字――广州市完成产业园用地情况总调查暨2021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全面评价工作

  广州市自1984年起设立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目前共设立了9个国家级开发区、7个省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在推动广州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是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平台。而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是资源要素保障水平的集中体现。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指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进...

关于为【2022年度广东佛山三水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项目】公开选取【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机构的公告

关于为【2022年度广东佛山三水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项目】公开选取【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机构的公告

  2022-08-08 17:30 ,在广东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为佛山市自然资源局三水分局乐平管理所公开选取土地规划,土地评估中介服务机构,现将相关事项公告如下:   此项目采用多选一的直接选取方式,项目业主将在报名的若干家中介机构中,自主选定一家作为中选机构,未被选中的机构不应有任何异议。   广东佛山三水工业园区的批准范围为431.33公顷,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