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
在原本空旷的乡野之地,空心村引入了产业,人气重新旺了起来;推进农文旅融合,镇域经济有了新的动能;制造业当家,工业项目的集聚带动县域经济更上一个台阶……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惠州统筹县镇村资源力量,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焕然一新的县镇村面貌,绘就了一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图景。
在惠东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惠州德晋昌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德晋昌”),工厂内机械设备密集运转,公司正在为一批订单加快生产进度,采用工人两班倒的方式24小时开工。
德晋昌是今年5月新投产的工业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在惠东县投产后,预计年产2.4万吨铜线万元以上。这是惠东县在推动“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坚持实体经济为本,通过大力招商、补齐工业短板的一个生动案例。
一根铜线可以拉到多细?在德晋昌的生产线上,记者目睹了一根铜线从金属丝被拉至肉眼难以辨别粗细的“神奇”过程。
“铜线是通过专用‘拉丝机’一点点拉细,生产中不允许断线。”在工厂的三楼厂房内,德晋昌总经理谢恩说,这里拉出的铜线毫米,仅是正常头发丝粗细的四分之一。
德晋昌是一家专注于铜线制作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精密电子、电脑、通信、汽车、医疗、航空航天、太阳能等领域。
“我们在惠州已经有20多年时间,落户惠东县是我们企业扩产增效的蕞好选择。”谢恩向记者介绍,德晋昌此前在惠州其他县区租用厂房。一次偶然的机会,谢恩路过惠东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向园区工作人员咨询企业落户相关政策和土地情况后,公司很快便敲定落户惠东的想法,并签下约100亩的土地。随后,仅用了1年多的建设时间,4栋厂房、3栋宿舍和1栋办公楼拔地而起,各类制造设备陆续进场,于今年5月份实现正式投产运行。
“今年开工后,我们便接到了几个大单,目前工厂正全力生产。”谢恩介绍,得益于华为、苹果等手机厂家新产品的上市,对铜丝的要求提高,德晋昌依托位于南通的装备制造子公司,快速研发了新的生产机械并投入惠州基地运行,如今生产进度高效有序。
自签约落户惠东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以来,园区及街道政府对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环境,让德晋昌的公司高层及员工印象深刻。
“目前公司有400余名员工,大多数为原厂员工,其中很多员工都是携带家属跟着厂走,员工孩子的上学问题,是我们关心的一个点。”谢恩说,在提出这个诉求后,惠东县相关政府部门很快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安排了员工孩子转学,还让学校专门设了一条校车接送线路到达厂门口,解决了企业员工安家落户的后顾之忧。
“今年以来,我们协调相关部门为园区十余家企业员工子女共30余人解决就学难题。”惠东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副主任沈碧全介绍,今年以来,园区管委会提升服务水平及质量,及时解决项目落户、建设、投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
数据显示,今年内惠东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截至9月,园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4.81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9.4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7.07亿元,均实现大幅增长。
目前,该园区已有落户项目共80宗,42宗项目建成投产,38宗项目处于续建、新建、待建阶段。“接下来,园区将加大力度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产业招商、项目开工和投产等问题,推动惠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沈碧全说。
在龙门县龙城街道,三洞村来了个“三洞谷”,一举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约28万元,如今,三洞村每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50万元。
这是龙城街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致富经”故事之一。“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龙城街道加快引进乡村旅游项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预计到2023年底,街道全部共1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占六成。”谈起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龙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穗华信心十足。
在三洞村,三洞谷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迎来了建设的蕞后收尾阶段,一切顺利的线月投入试运营。
这是三洞村的头部个大型文旅项目。总投资4800万元的这一项目,占地约130亩,全面建成运营后,预计年营收可达200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约50人。
这一旅游项目的落户,得益于三洞村整体人居环境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三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镇珊介绍,2022年,龙城街道邀请乡村规划领域专家团队对三洞村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打造了帐篷营地、停车场、“四小园”、乡村艺术聚落、油菜花海、党群服务中心等26个设施和项目,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涉及土地问题。在协调解决示范带项目建设用地问题的过程中,三洞村探索出“党建引领+乡贤助力”的模式,联动8名乡贤先后做通23户群众工作,村民无偿让出约1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于拓宽村道、建设“四小园”、停车场等设施。有了村民的合力,三洞村顺利新改建农村公路5.8公里,建设停车场5个,可提供110个停车位。这些基础设施,为三洞村发展文旅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穗华告诉记者,目前一个新的高端民宿项目也正在洽谈,即将落户三洞村,将为三洞村集体再增收益。
距离三洞村大约10公里的龙城街道城西村,有着多年的建筑业传统,当地素有“5个城西人、1个建筑工”的说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城西村就因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艺小有名气。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许多优秀的手艺人空有一身好手艺但难有用武之地,仅能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
为此,龙城街道成立了“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这也是广东省首个村级农民工匠协会。协会深入挖掘筛选优秀工匠,涵盖泥水工、抹灰工、油漆工、水电工、木工等建筑所需工种,全部工匠通过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考核和广东省建设教育协会考试,并获颁《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
如今,工匠协会已经成为城西村优秀工匠的“金字招牌”,培育了216名工匠实现就近就业创业,搭建起技能培养、交流、展示与研究平台。目前,平均每位工匠年收入约8万元,相较于从前“单兵作战”的收入提高30%以上。2023年以来,工匠协会帮助工匠承接项目约50宗,带动工匠增收约60万元。
“我们希望把土师傅变成‘正规军’,实现自家人建自家村。”李穗华告诉记者,依托工匠协会平台,农民工匠积极参与到百果里农业综合体、“四小园”等建设项目中,打造出独具人文特色的乡村风貌。项目建成后,农民工匠就地转化为管护员,更可以解决农村小型项目竣工后管护难的问题。
罗浮山下,走过300年历史的古村落——徐田村正在迎来一场产业经济和乡村面貌的嬗变。
在博罗县福田镇,徐田村原以盛产沙葛而知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徐田村锚定产业兴旺的目标,推动罗浮山下民宿等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加大优质项目招商力度,探索农旅、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在新产业的带动下,徐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突破50万元,正朝着“100万+”的目标奋进。
地处罗浮山西南麓的徐田村,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山脚下的兰门小组更是环境优美,自然风光引人入胜。然而,由于地形崎岖且位置相对偏远,不适宜发展农耕经济和早期商业,这里的村民纷纷外迁,不少房屋逐渐被空置,兰门小组成了空心村。
环罗浮山示范带的建设,为兰门小组带来了新的生机。2021年10月,博罗县人民政府与泰康保险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泰康旗下罗浮山经营公司参与到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福田镇徐田村、坳岭村的两村合作建设中,致力于打造“生态体验+乡村民宿”的建设与运营典范,塑造乡村振兴样板。
通过这项合作,徐田村得以引入社会资本,开始了对这一古村的保护性开发。2022年,资本的目光终于投向兰门小组,投入4000多万元改造这一空心村,结合罗浮山旅游文化特色,打造成集旅游、养生、休闲、文化于一体的高端旅居田园康养项目。
经过近半年的建设,一个包含住宿、种养互动、竹林秘境、亲子工坊、艺术工作室、露营基地、茶室、特色餐厅等服务项目的精品民宿项目——罗浮山下民宿在此诞生,并于今年6月开业。泰康健投罗浮山经营公司总经理王超介绍,从今年暑假开始,罗浮山下民宿开始迎接人流量高峰,每天迎客1000多人次,国庆期间,前来游玩和住宿的客流量更是达到每天3000人次以上。
人气重新回到了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徐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广权告诉记者,得益于这一项目,兰门小组集体每年增加了15万元的租金收入,还为当地40名村民解决了就近就业的问题。
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古村落建筑,被列为“广东省古村落”的徐田村,现保存有“五经魁”“四德堂”及徐兆麟故居“都尉第”四合院等代表性的传统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每一座都依山而建,周边竹林环绕,环境清雅,户户相连,走廊相通,房子排列整齐对称,错落有致,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岭南古民居建筑特色。
不久前,福田镇与泰康健投再次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把徐田村的传统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为文旅观光点。
从古建筑群向外走去,新建的福田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格外引人注目。在福田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一旁,是今年新落成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这也是惠州首个乡村振兴智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
据悉,这一充电站采用村企共建模式,由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桩以及运行控制系统等组成,内含4个充电车位。与其他充电站不同的是,这里安装了光伏发电板和,不仅能进行光伏发电,还有利于储能。充电站包含1台240千瓦液冷直流充电堆和3台60千瓦直流快充,电动客车和轿车都可以在这里实现快速充电。
徐广权介绍,充电站不仅很好地满足了村民和游客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带来固定收入和经营分红。
400年前,祖辈在惠城区横沥镇一处跑马滴墨,圈定了现今村庄的范围,故名“墨园”。400年后,墨园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家家户户推窗见绿,邻里融洽乡村和谐,古村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墨园村以乡风文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将乡村振兴的篇章生动地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秋意渐浓,踏入墨园村,村道干净整洁,门前屋后令人眼前一亮。这一切,有赖于墨园村推进农户家庭和房前屋后“洁化、序化、美化、绿化”。
然而,改造之初,部分村民还是持观望态度的。关键时刻,党员朱文杰带头干起来,自掏腰包将自家庭院改造了一番,把房前屋后清理干净并种上花草点缀,一个“美丽庭院样板”就此诞生了。于是,村民也纷纷加入环境卫生整治队伍中,共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村里还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内容写进村规民约。
如今,家家有绿、户户有景,充满古韵特色美的墨园村,又探索起了乡村治理新路径。墨园村在全区率先试点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并运用“粤治美”小程序,实现积分制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例如做好门前屋后卫生加2分、参加志愿活动加2分、获评道德模范加4分。”墨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红兰介绍,村委会与村口生活超市合作建立“积分超市”,优化细化村规民约,以“积分评定+兑换物品”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热情。墨园村乡村治理积分制设置包括爱国爱党、乡村建设等十大板块,村委会对村民日常表现进行入户评分,“小积分”兑出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村风家风民风不断向上向善。
“环境越来越好,乡村旅游越来越旺,每到周末都有游客过来,村里可热闹了。”村民廖玉荣说。
前些年,墨园村与民宿“墨园里”合作,打造自然和研学旅行基地,每年吸引广深莞惠5000多名学生参与,民宿优先聘请村民作为服务员,让村民就地实现创收。
今年,榮燊古树庄园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数十座小木屋错落分布在古树林间,与黛瓦白墙的村落相映衬,别有一番韵味……榮燊古树庄园总投资约3000万元,占地面积120亩左右,打造包括古树林、特色民宿等七大板块的特色乡村游项目,今年新建的旅客中心也将运营起来。
墨园村的人气不断提升,带动了古村游的同时,也活跃了村里的农业发展,优质的农产品成为“爆款手信”。墨园村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种植番石榴、西瓜、番薯、圣女果、百香果、蔬菜等,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接下来,墨园村将以申报国家AAA级行政村景区为契机,争取资金进一步完善莲藕塘、粤菜师傅商业美食街等旅游服务设施,结合旅游产业链持续培育观赏旅游、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游等新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带动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刘红兰说。
10月,走进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田地成方成块,金黄的稻田如金色的地毯般铺展在大地上,这是惠阳区探索国企助力粮食生产、乡村振兴模式的“实验田”,今年7月末已经迎接过一次大丰收。
“以前这里是村民零散的土地,年初我们拿到了惠州首笔‘村组贷’12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将村里1364亩土地集约起来,后来又与国企达成合作,合力‘耕作运营’。”良井镇矮光村党总支部书记李仁聘说,经过集约,“小田”变成“大田”,一些边角旮旯地也利用了起来,村民成立合作社成为拥有千亩田地的大农户,种地不再小打小闹,还能统一用机械设备,节约了人力和财力。
3月20日,惠阳区国有资产经营集团、良井镇人民政府、良井镇矮光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三方签订框架协议,探索实施国企助力粮食生产新模式。
新模式下,国企当起了村民的“种粮合伙人”——惠阳区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与良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良井镇属国有企业)共同注资500万元,成立良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一体化负责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商业化运营,并与矮光村签订协议、土地代耕代种及加工生产服务协议,实行统一耕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收获、统一加工的标准化生产。再将收成后的稻米打造成品牌售卖出去。
“这种模式下,村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李仁聘介绍,村民不仅有租金收入,且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增加非农收入。同时农忙时还能返聘回地里,一天有200元的零工收益。另外,村集体、“粮食合伙人”也能获得收益。
“今年7月,首批粮食丰收,每亩收成晒成干稻谷大约在650斤。”李仁聘说,目前大部分已销售出去了。
“探索国有企业与基层共赢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意义非凡。我们将充分利用国有企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为惠阳乡村振兴释放更多动能。”惠阳区国有资产经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强与其他乡镇合作交流,扩大农用地种植范围,计划打造“种植—加工—存储—销售—配送”的全链条产业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作为此次试点的主体之一的良井镇,也从中受益,再次更新发展思路。良井镇委副书记邓勇光介绍,良井计划扩大规模,实施万亩粮食种植基地项目,由农户、村小组、村委以土地等资源以保底租金与收益分红形式作价入股,与运营公司组建粮食生产联盟,进一步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类似的探索还在持续开展中,引入民营企业探索以工补农的创新做法;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打造惠阳区农产品直供配送平台……惠阳区计划展开多赢探索,由国企等牵头建立经营实体,发展产业项目,带动镇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乌天宇卢慧蓝单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