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学城:深圳创新“加速器”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的重要创新增长极,正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时值九月,秋阳明媚。2024年9月19日,光明行政区迎来了6周岁生日。当天,在光明区举办了科技聚光金融润城“深圳创投日”暨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推介会主会场活动,这是光明科学城加速建设创新高地,迈向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的又一重要步伐。
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投资、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其中,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深圳,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这离不开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支持。一直以来,深圳的创新动力主要源自众多企业,但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圳积极规划科技创新的“第二增长曲线”。这包括通过政府引导加强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集聚大科学装置、构建区域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创新增长极,正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光明科学城位于深圳市光明区,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领域,集中布局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包括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在内的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所省重点实验室和2所高水平研究型高校。
大科学装置因其对科学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而备受瞩目。光明科学城内的这些创新平台,配备了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并实现了规模化运作,使得各类科研资源得以整合共享,从而促进了设施、人才和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数据显示,2023年,光明区全社会的研发投入首次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7.1%。新增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了326件,而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则达到了14000余件,同比增长了23.84%。不同于传统的科研模式,光明科学城采取的是从产业需求出发,激发基础研究的新范式,从而促进科学与产业的深度结合。
今年3月,深圳市“20+8”产业集群上线版。围绕光明科学城主攻方向,对标全市部署动态升级,光明区提出构建“3+3+1”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3个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3个优势引领类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等未来产业集群。
以为例,依托全球蕞大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首个学院、全国首个定量学重点实验室,光明区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蕞近3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约有40%落户深圳,光明区集聚了其中的近80%。截至目前,光明区已集聚合成生物企业116家,总估值约320亿元,估值10亿元(含)以上企业9家,累计获得风险融资近30亿元,研发投入达10亿元。
作为当今世界的热门领域,光明科学城也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成绩。8月13日,光明科学城集聚区上榜深圳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该集聚区以光明科学园和明湖智谷为基础,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致力于打造国产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和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
经济学上讲,知识具有正外部性和外溢效应。参与创新的主体越多,交流合作越多,创新成果就越可能是几何倍数的增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并没有“孤军奋战”,而是广泛拓展科创“朋友圈”,共享创新要素、联动协作发展。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深圳河为界,由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构成,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科技创新特色平台。
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着力为科学城原始创新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平台,持续输出创新经验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而光明科学城也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重大设施共建共享、科研平台关联布局、重点项目联合攻关、产业发展协同联动,与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优势互补,探索出了一条从原始创新到中试转换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动深圳园区形成联动市内外重点发展区域的新格局。
随着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人工智能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光明科学城和深圳园区科研平台开展重点项目联合攻关的空间愈发广阔,从制度创新到设施支撑“软硬”兼备的创新生态将愈发完善。
深圳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分布于南北两端,北部是光明科学城,南部是河套合作区,而在它们之间,则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自2002年起,深圳开始在西丽湖周边布局大学城,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在内的高校,以及如鹏城实验室这样的科研机构入驻。
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汪志强认为,深圳理工大学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这两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作为光明科学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深层次互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与光明科学城内的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的合作,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这种联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机会。
此外,随着全球算力产业的发展,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正在逐渐密切。鹏城实验室自主设计的国内首个E级AI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Ⅱ位于西丽湖,连续第七次夺得超算存储500强(IO500)榜单全球头部。而鹏城云脑Ⅲ则落户光明科学城,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随着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各种要素跨地区跨边界的流动越来越便捷,创新的跨“界”合作也由此不断加强。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表示,光明科学城呈现了两个融合:一是科学与产业的融合;二是城内与城外的融合。创新活动不仅在99平方公里范围发生,而且连通大湾区、链接全世界。
6月30日,国家重大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深中通道开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在不断缩短通勤距离的同时,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更搅动了大湾区创新的一池春水。这其中,光明科学城服务半径、辐射范围、影响力度进一步扩大。
在翠亨新区马鞍岛,有一座中山生命科学园,是一个集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产业孵育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平台。深中通道通车之后,依托光明科学城的科研实力,中山的生物医药产业将迈上更高台阶,与此同时,光明科学城的基础创新也迎来了更广阔的产业试验田。
7月25日,深圳光明区、东莞松山湖管委会签署了《共同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加快设施、规则、产业、要素互联互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引擎。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预公告。“黄金内湾”的规划旨在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与协同,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资料显示,“黄金内湾”位于环珠江口约100公里的海岸线,涵盖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核心城市的部分地区,暂定深圳市包含前海深港合作区和福田、南山、宝安、龙华、光明5个区,总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所在。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作为“黄金内湾”蕞重要的科创主阵地之一,光明科学城将迎来更多的合作伙伴,创新要素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快速流动,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和潜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