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祖华:让中集天达登机桥成深圳制造名片
扫码进入 深圳Plus 了解郑祖华口述 更多精彩内容
采写撰稿: 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郑淑仪 实习生 王安阔
郑祖华,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高级工程师,现任深圳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中国改革开放后,民航业迅速发展,国内登机桥的项目研发,正是在这样亟待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对于中集天达来说,没有现成经验,没有现成技术,一切都是从头干起,靠着硬拼,终于拼出了成绩、拼出了未来。强烈的危机意识,以及随时为应对危机而准备的灵活战术策略,使中集天达越来越强大。
我1963年出生于湖北荆州。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我决定继续深造读研,毕业后分配进入武昌车辆工厂工作。
1988年,趁着“南下热”这股热潮,我也来到了深圳。
1988年7月12日,我入职中集集团。那时候我和同事平时在大亚湾核电站项目工作,与法国法马通公司的专家打交道,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很开心。高薪的工作、惬意的生活让我喜出望外,觉得自己的未来与深圳一样,拥有无限光明。
当中集大亚湾项目接近尾声时,时任中集副总经理麦伯良提议:登机桥项目值得研究。也是因为当初这个提议,登机桥成了我大半辈子都在不断钻研、不断精益求精的事业。
公司很快成立了一个6人研发小组,专门负责登机桥的研发生产工作,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员。1990年正值北京举办亚运会,天津机场作为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因为要接待众多的国际客人,必须配备2条登机桥。恰逢我们找上门,于是以国外登机桥报价的一半(只需20万美元),且承诺完全满******货期的要求,接下了头部笔来自天津机场2条登机桥的订单。
为了赶进度,我们总是工作到很晚,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登机桥生产制作上。
登机桥正式交付那天,在场所有人都很忐忑,所幸一切顺利。当时的天津民航管理局局长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们这群人真是响当当的!”
订单小,但胜在源源不断,产品也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考虑要把产品推广到香港,乃至全世界。
1993年,在历时14个月的奋战后,我们终于交付了6条旅客登机桥,产品首次进入国际市场。香港启德机场项目是中集天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工程,为我们后来的全球化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世界上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事业,我们登机桥事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挑战。此间,中集天达为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与当时来自美国的行业巨头公司签订了联合制作合作协议,由于当时我们都太年轻,空有激情但缺乏国际合作经验,没有识别出他们在此前合作协议中暗藏的限制条款,掉入了合同陷阱。对方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起诉中集天达,向美国法庭申请禁止中集天达登机桥产品进入美国市场。2000年,官司败诉,超过千万美元的巨额官司损失,加上1999年的经营亏损,整个公司的净资产变为了负750万美元,公司面临灭顶之灾。
我当时临危受命担任中集天达代理总经理,必须想方设法让企业活下来。
如果失去广州新机场的订单,那就意味着中集天达即便在国内也将寸步难行。我们内心充满干劲和不服输的精神,除正常业务开展外,我和核心团队天天围着广州新机场项目转,一遍遍研究方案,一次次推销。
与此同时,中集天达专门派出一个近十人的技术小组,赴欧洲实地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和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蕞终我们设计出全新的、高性价比的登机桥产品。在多方帮助下,终于在与国际大牌公司的竞争中拿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半订单。
每一次危机过后,我们都变得更强大。回顾中集天达的冠军之路,就是不断进取、不断突破的创新历程。30多年来,中集天达始终将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用研发创新和管理创新,加上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一次一次化解危机,不断走向强大。
中集天达凭借不断的出色的技术创新和优质的产品性能,赢得了客户的持续好评和信赖。登机桥产品在全球高端装备制造市场的出色表现不仅为中集集团品牌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成了一张极具影响力的“深圳名片”,更为“中国制造”做出了蕞生动的诠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