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级氢能产业园落户国际低碳城
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创新能力建设。建成氢能标准研究、检测试验和安全运营检测3个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氢能领域国际国内标准20项左右,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不少于15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部分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产品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集聚发展。建成2个功能配套齐全、引领带动作用强的氢能特色产业园,形成协同发展、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助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重点领域优质企业不少于100家,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结合各区产业优势、空间资源、要素禀赋、基础设施配套等情况,打造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氢能产业空间新格局。加快在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引导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在深汕合作区、大鹏新区等区域谋划建设制氢示范基地,在深圳东西部港口建设氢能产业示范港,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区域探索建设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供能的零碳片区,以点带面逐步拓展氢能产业发展空间。
建设氢能产业特色园区。以龙岗国际低碳城、龙华求雨岭等片区为核心,充分利用区域现有发展基础,高水平、高标准打造配套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市级氢能产业园区,集中建设配套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引导氢能高端要素集聚,营造氢能产业良好发展生态。鼓励大鹏新区等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区级氢能产业园区。
培育创新型氢能企业。重点支持培育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成长速度快、技术较为成熟的氢能领域企业,支持相关企业在先进制氢储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和零部件、大数据中心备用电源、分布式发电、无人机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技术较为成熟产品开展科研成果二次开发、中试放大试验和实施产业化项目,实现氢能相关工艺、技术、产品高效转化。
补足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针对高压储氢瓶、高安全性常温常压液态有机物储氢、高压微管储氢、高安全性固态储氢、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燃料电池大功率分布式发电等发展领域,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具有产业技术引领作用的氢能优质企业或投资项目,补足深圳氢能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
国际低碳城氢能产业园: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布局建设氢能产业园,搭建氢能标准研究平台、检测试验平台、安全运营监测平台,围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附加值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配套技术与产品开发,布局开展一批典型氢能产品应用示范。
求雨岭氢能产业园:针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布局建设氢能产业园,重点围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高附加值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配套技术与产品开发,探索管道掺氢输配技术和配套制氢技术研发和装备生产,开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与产品应用示范。
氢能产业园:根据龙岗、龙华氢能产业园区技术研发、制造及相关示范应用需求,在园区内配套建设固定式加氢站。
港口码头:根据妈湾、赤湾、蛇口及盐田港码头部分叉车、拖车等氢能应用示范需求,在妈湾电厂、盐田片区配套建设加氢站。
深汕特别合作区:根据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城际客运应用示范需求,配套建设固定式加氢站。
光明区:根据物流车应用示范用氢需求,在公明片区配套建设固定式加氢站。
龙华区:根据物流车应用示范及加氢站用氢需求,在水围工业区配套建设固定式加氢站。
大鹏新区:根据重卡、通信基站、热电联供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用氢需求,在坝光片区配套建设固定式加氢站。
探索氢能与清洁能源多能互补。支持龙岗国际低碳城、龙华求雨岭、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点区域开展大规模光伏制氢、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新型供能模式。探索城市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试点燃气发电站轮机燃料用氢,推进化石能源减量,逐步提升绿色能源供给水平。
热爱文学,喜欢创作,闲暇之际写情写景,整理思绪,美丽心情。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