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金梧桐”
政协委员(汕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热议产业园发展
人民政协网1月4日电(记者 林仪揭春雁通讯员林勉勉吴晓彬)汕尾市作为广东东部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距离粤港澳大湾区蕞近的地级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如何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分工协作战略带来的机遇,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是汕尾市面临的重要课题。12月28日,在政协委员(汕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上,市长郑海涛与部分市政协委员、汕商代表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共谋汕尾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汕尾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3+2”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5+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效应初现,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市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教授孙志学指出,珠宝首饰、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还存在一些典型共性问题:缺乏品牌支撑、专业化设计缺失、产业人才匮乏。他建议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形成设计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全方位支撑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一批百亿级、在全国拥有品牌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市政协委员、佛山市汕尾商会法人兼执行会长罗小斌认为,我市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先进制造业的综合实力还不强,外资参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程度较低,建议坚持以龙头项目为重点,园区基地建设为基础,积极构建科技和产业联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较多以及科协的优势,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放大产业集聚效应。
市政协委员、广东易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祖开非常看好数字经济,建议政府做好“传、帮、带”,以智库+科技+数字产业模式,挖掘引导更多规上、倍增企业,培育更多数字经济行业企业。
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吸引企业的“梧桐树”。2022年以来,汕尾全面深入开展产业发展大会战,大力推进以汕尾高新区红草产业转移集聚地、陆丰产业转移工业园、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陆河产业转移工业园、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等五大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万亩千亿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加快构建5+N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林润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彭晋龙建议汕尾在已有的五大产业园中可以选择1个重点产业园作为试点,选择海洋经济等新赛道作为产业园发展特色进行重点培育,创新体制机制支撑改革创新再出发,力争在未来三年推动跻身广东省级特色产业园。还要对汕尾现有产业园平台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新建一批,打造符合产业生态要求的2.0、3.0升级版园区。
广东德康威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帝水在2018年落户汕尾市海丰县生态科技城,他说,随着发展的提速,进驻产业园区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用人难的命题就越来越突出。他分析指出,本地产业用工的规范性普遍不高、教育医疗等保障没有跟上发展步伐等都是“招工难”的根源,建议汕尾利用好优势,补上短板,“当产业工人在汕尾市同样都能得到与深圳东莞一样各种保障时,必将对产业园区的人才引进会是很大的促进。”
南海海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缪兵认为汕尾临港产业园区位、创新、产业、生态等优势明显,为汕尾的蓝色崛起之路提供了良好条件。建议按照“配套设施加快先行、产业项目同步跟进”的开发时序,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发展的配套投入,设立科技专项发展基金,并通过校企合作、借智借能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多方保障促进园区高质量持续发展。
时间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飞快流逝,郑海涛指出,政协委员(汕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推动政策措施出台、助力汕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场“面对面”活动,政协委员、汕商代表们在会前开展了系统深入的调研,紧密结合汕尾实际,运用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从产业转型到园区建设运营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会后将认真研究、梳理分析,抓好意见建议的吸收采纳和沟通反馈,尤其是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产业、政企协力共建产业园区等意见,将抓紧研究落实。希望广大政协委员能够继续投身汕尾发展大局,为汕尾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在创业孵化、创业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创业创新研究等方面牵线搭桥、给予支持,不懈推动汕尾发展。希望市政协一如既往地支持政府各项工作,加大调查研究力度,为市政府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市政协主席李耿坚指出,各位政协委员、汕商代表们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向党委政府献智献策,助力汕尾市实现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腾飞发展;用心讲好“汕尾故事”,促使更多好的理念、技术、项目、信息、资本和人才落户汕尾,助推汕尾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管·人民政协报社主办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和各种信息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京公网安备 063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br>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