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堪比花园!东莞松山湖打造生态花园式现代产业园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产业园堪比花园!东莞松山湖打造生态花园式现代产业园
编者按:村级工业园改造是顺德高质量发展大棋中的关键一子,“一子落满盘活”。当前,村级工业园改造大势已成,将从“拆建并举”迈向建设现代主题产业城建设。顺德如何围绕新发展理念,谋划建设面向未来的重大产业平台,写好“村改”的“后半篇文章”?
12月14日-18日,由顺德区委宣传部、顺德区村改办和媒体组成的调研团队,走访了东莞、武汉和宁波三座城市,探寻全国一流产业园区建设和运用的“关键密码”,为顺德高标准规划现代化主题产业园提供先进经验和做法。
从莞佛高速下来,驱车5公里便进入东莞市松山湖国家高新产业园区。这里的环境打破了调研组对产业园传统的、刻板的印象。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密集的厂房和办公大楼,而是满眼的绿树葱郁。
中集产城数字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中集数科园)位于松山湖的南大门。“生态”在这个产业园被赋予极高的位置,打造了风铃花园、“一里花树”、鸭屎香农场等生态空间。正是这样堪比花园的产业园,成为了吸引八方凤凰的“法宝”,立讯精密、大洋化工等1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在此设立区域总部。
打造了“C+运营服务体系”,为企业赋能
中集数科园由中集产城与富德生命人寿倾力合作打造,它是中集产城在东莞的标志性园区,是继中集智谷后的又一园区范本。数科园总规划面积约47万平方米,分为南中北三大区域,其中南区1栋166米的办公楼,是松山湖南部地标。
站在这栋地标级办公楼的楼顶,可以清晰地看到华为欧洲小镇。依托比邻华为的地理优势,中集数科园定位为数字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聚焦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以5G+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为载体,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产业。
中集数科园今年10月正式开园,截止目前,已经吸引了30多家企业进驻。其中,三分之一的企业来自深圳。“从这里驱车到深圳仅需半小时,而深圳的租金是这里的6倍。”中集数科园产业发展总监孔垂天介绍,前不仅,中集数科园被东莞市授予“东莞市软件产业园”称号,这意味着入驻园区的软件企业可连续三年获得政府50%的租金补贴。
来自深圳的立讯精密也选择在这里设立区域总部。市值超千亿的立讯精密从洽谈到敲定进驻中集数科园,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除了看中这里产业园区成本低、产业集聚等优势外,还看中了园区的运营管理。
产城和产业园区都不是新鲜的概念,但对于产城和产业园区运营,中集有新的理解。中集数科园园区运营摒弃二房东做法,而是真真正正、踏踏实实为进驻园区的企业、组织、人提供精细化服务,为其赋能。“园区运营的核心在于持之不懈的对企业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中集数科园产业发展总监孔垂天介绍,中集产城为此打造了“C+运营服务体系”,依托8大服务内容,构建基础、公共、产业三大服务类别,形成C+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赋能园区企业,打造企业发展共同体。
打造花园式产业园,提高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
在顺德,村级工业园是工业化发展的起点。改革开放后,遍地开花的村级工业园孕育了一批知名企业,也推动顺德实现初步工业化。但因产业分散低端,村级工业园逐渐成为土地利用率低、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
与顺德村级产业园相比,松山湖国家高新产业园区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生态、科技、新城”是该产业园区发展的三个关键词,“生态”则被赋予极高的位置。
松山湖的生态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园区拥有8平方公里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天然湿地,湖区负离子含量超过每立方厘米1万个。松山湖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开发理念,对生态资源进行保育性开发,植树造林300万株,建成人工绿地600万平方米,使松山湖成为一个自然生态与人工景观和谐共融的园林生态长廊。
位于南大门的中集数科园,依托松山湖原有的生态优势的基础上,还打造了风铃花园、“一里花树”、鸭屎香农场等生态空间。“我们希望打造出花果飘香、四季如春的花园式产业园。”中集数科园园区运营总监王燕说。这座花园式产业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树成荫,让入驻企业置身于林山花海之间,激发无限创意灵感。
“生态”在产业园被赋予极高的位置。
除了生态环境外,中集数科园还注重打造文化生活氛围。走进“风铃花园”这里有偌大的展览空间中,展出的正是第三届《融 和》文化IP与产业融合情景展。这里能够欣赏到顶级刺绣艺术家朱寿珍的作品《睡莲》、齐白石文化IP情境展还有来自各高校学子的特色文化设计文创作品。
第三届《融 和》文化IP与产业融合情景展在中集数科园举行。
“过去产业园的环境对于高层次人次的吸引力是很低的,他们都想在‘高大上’的办公楼上班。而松山湖园区拥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融入一些文化元素,打造公共艺术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这里交流、休闲。”王燕表示,通过丰富园区的文化艺术生活氛围,从而提升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
采写、拍摄:南都记者 胡嘉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