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佛山九章④|城乡融合村居如何变成潜力板?
日字冲拳,咏春攻击速度蕞快、蕞为迅捷的拳法,因握拳方法类似于日字而得名,实战应用广。推进城乡融合,短板在村居,佛山如何如“日字冲拳”般快速出击,盘活土地再造一个新空间?
佛山南海,百亿级信扬科技成像模组地块上,7万平方米的厂房正式封顶。截至6月底,南海通过土地盘整,已供应产业用地2683亩,是去年全年的2倍,创历史新高。
这是南海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城乡融合的又一生动案例。
推动城乡融合,是万亿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改革开放之初,佛山依靠乡村工业化,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腾飞。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也留下了“城不城、乡不乡”的混合格局。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如今村居小散乱的格局,已成为影响佛山高质量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的‘拦路虎’”。
前不久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佛山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也提出,要重构优化提升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从短板变成潜力板,从混合走向融合,佛山村居需要一场怎样的突围?
大沥,凤池装饰材料市场。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一间间老旧商铺被拆除。未来,这里将被改造成为商流型标杆项目。
“来凤池参展的商家,经常找不到停车位。”凤池社区党委书记陈伟津道出了这个全国知名专业市场的难题——空间不足。
实际上,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土地空间不足成为佛山上下经常面临的课题。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佛山土地开发强度高达39%,其中禅城、南海、顺德3个区均超过50%,远超国际公认的30%生态宜居警戒线。
以凤池社区所在的南海大沥镇为例,该镇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80%。这意味着,当地几乎已没有大规模土地开发的可能,要重塑空间只能从已开发土地的改造入手。
调研显示,在已开发的土地中,大部分掌握在村居中。如南海全区60%的建设用地是集体用地,其中八成掌握在2000多个经济社手中。
土地所有权、开发权的分散化导致土地碎片化。一段时期以来,南海全区蕞小农保区只有0.2亩,80%左右农用地块在15亩以下,相当一部分工业地块在40亩以下。
跟南海相似,顺德全区工业用地约111平方公里,其中分布在205个村居的382个村级工业园就占据了70%的已投产工业用地面积。
南海区政协常委路骏峰曾提出,土地碎片化造成了南海区相对缺少集聚连片的大空间,难以承接大型产业项目,“比如要再引进一汽大众这样的大型龙头项目,提供承载空间比较难。”
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这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也影响了佛山城乡融合的形态。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既有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范,也不乏成片低矮厂房与村屋错落交织的陈旧感;既有白领云集,也有村民散居;既有高端的“无人工厂”和上楼的“空中制造业”,也有传统落后的小型加工作坊。
由此而来的,是发展空间受限、城乡服务不均、人口结构不优、产业升级不易等一系列难题。这样的佛山,既是沿海先发地区的典型代表,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集中之地。
破解城乡融合,必须从村居开始,从土地入手。围绕这一课题,顺德、南海、三水开启了一场场试验。
早在2018年,顺德就成功成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省委深改委要求顺德聚焦村级工业园改造,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于是,一场大刀阔斧的“土地再革命”在顺德轰轰烈烈地上演:“政府挂账收储”“直接征收开发”等9种改造模式、35种顺德新经验相继出炉;今年,该区正式签订首份地券C券使用合同,成为全省首宗“工改住”与复垦地券成功联动项目……截至今年4月底,顺德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510个项目启动改造,累计完成改造整理土地112510亩。
紧随顺德之后,2019年,南海也担当使命,获批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省委深改委要求南海聚焦土地碎片化问题,推动产业空间、农业农村空间、生态空间实现有效重构。
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戴嘉信 摄
在省级改革加持下,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南海落地,“沉睡”的农村集体土地也快速被激活。南海在全省首创建立集体土地整备中心,推动村集体将土地委托整备中心统筹开发;在全国首创允许租金收益权质押,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集体土地开发的热情。
前不久召开的省党代会再次强调,要推进佛山顺德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等基层改革探索。到今天,顺德村改的工作重心已从“拆建并举”转向重点谋划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主题产业城。“在村改的基础上,顺德计划全面进入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抓手,通过城市更新促城市品质提升和城乡融合的‘城改’阶段。”顺德区大湾办常务副主任、区村改办副主任邱国盛说。
如果说顺德和南海是在工业发达地区从土地入手寻求解决村居发展短板的话,那么三水作为后发地区,则正通过乡村振兴探索另一条城乡融合路径。
2018年,三水区获批为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随后,三水牢牢抓住产业振兴和美丽乡村两大锚点,同步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政务服务融合上发力,让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同向互促,夯实发展基础。
当前,佛山把全面塑造发展新形态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
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产业更高端,更集聚。
顺德北滘西海二支片区,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全玻璃幕墙映照出清晰人影,未来还将建成咖啡厅、图书馆、市政公园配套……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不见了当年村级工业园区散乱的模样,目前,园区签约入园企业超过90家,约1/3的进驻企业都直接属于大族机器人的上下游。
环境风貌是另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沿着村道进入南海区丹灶镇西联村,水田相映,景色秀美。曾经,这里有一间西联砖厂,因为噪声扰民一度被投诉,如今这家砖厂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地。这是南海推进村级工业园复垦复绿,打造高品质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的缩影。
今年,大沥镇要建成1000个“四小园”,打造更宜居的美丽家园,亮出美丽乡村“高颜值”。大沥镇镇长游剑锋认为,不论城市还是乡村,该留的留,该拆的拆,土地整治、村改就是要把地方腾出来,让该种树的地方种树、该种田的地方种田、该发展高端产业的发展产业,让城市和农村各归其位。
百亿级信扬科技成像模组地块。戴嘉信 摄
“如果农村的环境、交通、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年轻人便不愿意来农村,招商引资也存在困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范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志瑶说。
不久前,“佛山市百里芳华·紫南文化旅游区”全面运营启动仪式在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举行。目前紫南村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正在创建4A景区。
“紫南船说”水道,紫南欢乐谷、村民闲置房屋“摇身一变”成为洛神云筑民宿群……紫南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探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在城乡融合的引领下,佛山正将城市的要素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此激发农村发展内生活力。
以蕞近动工建设的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为例,南庄镇正加快“两医四校”落户建设,同时培育引导社会组织进入农村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
“当城市的资源、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走向农村,当美丽乡村遍地开花,让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才能共同繁荣。”梁志瑶说。
如何科学规划、高效利用土地、特别是农村土地,极大影响着“十四五”期间佛山经济的发展潜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这是一个伴随佛山发展进程的长期命题。改革开放后,佛山经济从农村土地上起飞,形成了一大批富裕的村集体,更形成了强大的专业镇经济模式,村与镇的发展通过土地紧密相连。
然而,在长期快速且粗放发展的过程中,佛山农村也积累了一系列与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管理有关的问题。几十年过去,当佛山新一轮发展需要对产业经济进行深度重构时,这些历史积累的问题带来的影响越发明显。
特别是近几年,从镇街到市,佛山人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如果不把农村土地问题解决好,佛山的产业升级就找不到合适的空间,人民群众期待的美好城市品质就难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也难以持续。
佛山不少全省瞩目的改革都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从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到城乡融合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几场改革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要解决“一块地”上的问题。
去年召开的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塑造发展新形态”的宏伟目标。围绕农村土地进行的改革,将是这盘大棋中的关键布局。
如今,经过艰苦奋斗,南海、顺德、三水的农村改革已经探索了很多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来看,从人民群众对城乡环境品质的要求来看,佛山农村土地还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佛山的改革者们继续“啃硬骨头”。
“一块地”上的改革,棋到中局,仍待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
7月中旬,三水区南山镇无人化农场试验区里2500亩的早稻挂满了金黄稻穗,迎来夏季丰收。
这片农场是万亩智慧农业园的生产图景缩影,也是佛山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次试验。
种水稻前,无人机完成全过程田间作业试验。姚佳烁 摄
去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落户佛山市三水区,其中包括南山镇万亩智慧农业园、三水渔业智慧产业园、三水水都食品饮料基地三大板块,计划以此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和农业产业化。
万亩智慧农业园是该基地的核心板块,整体占地面积约1万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无人化农场实验区、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生态智慧渔业示范区、农耕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四大功能区。
农业园以万亩土地规模为载体,以农业的数字化建设、多功能开发为主线,推动“农业+科技、农业+工业、农业+旅游”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智慧,是其绕不开的关键词。
今年春天,万亩智慧农业园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其中无人化农场试验区率先启动。
无人驾驶水稻收获机能一边匀速推进一边麻利地收割水稻,到达田埂尽头还会“聪明”地转弯调头;重型圆盘耙作业效率可达90亩/小时……就这样,利用高速插秧机和无人插秧机,分块采取半自动化和无人化种植的2500亩两造水稻试验、示范田就插好了秧。
“机械插秧降低了水稻因台风天气导致倒伏的风险。根据农晶丝苗生长周期推测,早稻将于7月中旬开始收割,预估可收获湿谷约900吨。”广东都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高级社会责任主管翁正威说。
他认为,将前沿技术应用到智能农机装备、智慧农场管理等领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农村,走向农田。
排排水稻生机勃勃,而另一边的生态智慧渔业示范区、农耕文化旅游示范区正在如火如荼施工建设中。
农耕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将在不改变原始地形地貌的情况下,依托三水地域人文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研学游基地,集观光、教学、采摘、体验等互动娱乐项目为一体,让游客喜欢来、愿意来。
与此同时,三水已与广东农科院达成合作,计划依托水都食品饮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将农产品与食品饮料加工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佛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农业发展潜力十足。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如今,佛山正结合产业基础和特点,持续引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创企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拓展都市农业生态、生活功能。
佛山九章·观点④|佛山如何破解土地问题,推进城乡融合?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